像个幸存者那样写作

写作释放的能量之大,超乎一般人的认知。人生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写作解决。

  • 饿肚子?写作可以解决,写到心流涌动,就忘了饥饿。
  • 生病?写作可以解决,病中的写作,沉郁扎实,过滤了肤浅,仅次于狱中书简。
  • 失恋?没有比写作更适合治疗失恋的了,而且还能引来下一次的恋爱对象。
  • 贫困潦倒?写作吧,只有穷困才能写出好作品,曹雪芹如果依然锦衣玉食,只能成为吟风弄月的公子哥,而贫困让他获得了新生命。
  • 富得流油?写作吧,写作可以让你的财富看上去更匹配你。通过写作,你会更认真理性地看待财富,也许你会成为一个新人。

可是,在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这样的人,轻易缴出他们的笔。

  • 家里出点事,不写了。
  • 自己生了病,不写了。
  • 与partner吵架不写了。
  • 不开心,不写了。太开心,不写了。
  • 旅游,太忙,不写了。没旅游,没素材,更不想写。
  • 开车,不写,坐车,不写,坐地铁,不写,坐书桌旁,不写。
  • 跑马拉松,不写。没马拉松可跑,不写。
  • 换工作,不写了。工作一成不变,不写了。

总之,不写的理由能找一万个。可是,真相是:

  • 没有人在乎你写得好不好;
  • 没有人在乎你写得够不够;
  • 没有人在乎你写得多不多;
  • 没有人在乎你写还是不写!

那为什么还要写呢?

第一:写作可以获得心流

心流(flow)是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来的概念。指的是一个人成为最杰出的自己的时候,那种水到渠成、不费吹灰之力的感觉。运动员会称之为“巅峰时刻”,艺术家会称之为“灵感勃发”,作家会称之为“文思泉涌”。

用米哈里自己的话说:

心流体验可用棋局做比喻。当棋局进人难分胜负的局面,棋手可以好儿个钟头不感觉饥饿或头痛,赛程中的运 动选手在赛局结束前,也同样不觉得疼痛、疲累。只要注意力凝聚合一,些微的不适根本引不起当事人的察觉。

心流可以通过做家务、开车获得,只要足够专心。但如果想在工作中训练出“心流”,需要现有专注力。可是人的问题在于,并不是天然就能全神贯注的。还是用鼻祖的话:

人若无法全神贯注,意识便会陷入混乱。在正常情况下, 心灵若处于资讯错乱的状态,念头会一个个冒出来,全无逻辑上的因果关联。除非学会集中注意力,肯下功夫, 你的思绪才能井然成序,汇整出结论。

而检验全神贯注能力的最好工具就是写作。

第二:写作能力是一项天赐能力

学过一门外语的人都知道,用外语写作有多难,哪怕是普通的商业信函,都要琢磨半天。要想用外语写作,且到发表级别,没有十年以上的刻意练习,几乎是不可能的。反过来,我们也看到很多老外尽管汉语说得很溜,还一口京腔,但真让他们拿起笔写作,那比中国男足世界杯出线还难。

但是,只要经过一定的训练,你就可以用母语写出语义清楚、语法正确、甚至朗朗上口的文章。这是多大的恩赐。**所以,千万不要辜负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

第三:写作乃是回到未来

科幻作家菲利普·狄克被称为科幻界的梵高。他的生卒年代很好记,1928-1982,活了53岁。他的作品,生前一点都不畅销。影视版权也只卖出了一部,就是根据他的短篇小说《仿生人会梦到电子羊吗?》改编的《银翼杀手》(Blade Runner),但是,他没有看到公映就死了。

他母亲怀的是龙凤胎,与他一起出生的还有个妹妹。可是,妹妹不到1岁死了,死于母亲的疏于照顾和营养不良。可是,狄克一直负疚,认为妹妹的死由自己造成。他成年之后,大学退学,精神恍惚,经常神游天外,还是一位瘾君子。写作也不能让他摆脱贫困,他自述穷得“连图书馆里的借书逾期罚款都交不起”。

今天,你可能不知道菲利普·狄克的名字,但只要你看过科幻电影,就一定绕不开他。他的作品有22部被改编成了影视和游戏。人们耳熟能详的:《魔鬼总动员/全面回忆》(Total Recall)、《少数派报告》、《高堡奇人》等,都是他的作品。

而写作的意义,像极了他的短篇Paycheck(小说翻译成《空头支票》、电影译名《记忆裂痕》)。

《记忆裂痕》讲,一个人为了赚钱,把自己一生中的两年,卖给了一家大公司,并且这两年的记忆都都要被删除。期满之后,他被飞船送到这家公司的总部,去领合同中规定的丰厚的报酬。

一位小姐接待了他,寒暄之后,递给他一个袋子,可里面装的不是钱。

小姐告诉他,对不起,按照你跟我们的协议,你自愿放弃了酬金。他拿过合同一看,果然。

他打开袋子面是:一段电线,一张公交卡,一块蓝布,一张身份卡,一张票根,一张快递收据。他想,我脑子有病啊,要这些破玩意?

但是,富有契约精神的他,还是拿着袋子走出了总部。

随着故事一步步推进,他才知道,袋子里的零碎,都是因为他留给自己的救命稻草。而他何以知道?因为他打工的公司生产的就是“预测未来的机器”。

这个故事,能够找到现实版。比如在足球界,一位教练在A俱乐部的时候,把一个冉冉升起的球星卖给了B俱乐部,四年后,这位教练又到了B俱乐部执教,那位球星已经成长为势不可挡的巨星。人们管这种情况通常称作:“他把一颗超级巨星卖给了四年之后的自己”。

而写作正是有这样的功能。你费时费力、不见收益的写作,就像你卖出的球星,又像你放弃钱财而拿到的纸袋,表面上看亏损,实际上救了未来的自己。

然而,不是所有的写作都能拯救自己。

世界上有两种写作,一种是作为受害者的写作,另一种是作为幸存者的写作。

大家想想,在什么情况下,你写的文章可以一夜走红、在朋友圈一纸风行?似乎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你成为一个受害者时。

如果你写一篇如何防范办公室性骚扰的文章,你肯定不会红。但如果你写一篇《我不再沉默:我的上司/书商/老板/某个大人物/是这样性侵我的》,那你一定一夜爆红。或者从广义上讲,像某些网红作家那样,扮演成亲情、友情、人类正常感情的受害者,吐槽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友爱、善意,也一定能红。

但是,我的建议是,不要像受害者那样去写作。

写作的真正意义应该像约伯的仆人说的那样:

……他们就都死了。惟有我一人逃脱,来报信给你。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受害者,也不是牺牲品,我们是幸存者。

所以,要堂堂正正,带着尊严,像幸存者那样去写作。

我不红,也不追求红,但是,只有我一个人活着逃回来,向你们报信。

看不看,听不听,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