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汉译比较
中央编译局的贡献
翻译家王太庆说,大陆在 1949以后,中国组织了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这个机构虽然以翻译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为对象,不翻译其他典籍,却以译品的质量和数量成为这一时期哲学翻译的样板,为译者们不得不考虑和借鉴。翻译马列著作,对中国社会来说,是祸是福暂且不论,对于现代汉语来说,则提供了意外的养分。
我们拿出 1949前后的译本,或者这之后台湾大陆的译本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出差别之所在。在王太庆这些大陆的翻译家看来,港台现在的翻译感觉译文陈旧,王太庆说:「主要是由于那些地方缺少了解放后的改造。」他还说:「即使在今天,还有人总是发思古之幽情,在文章里夹点不通的假古文,一味博雅,拿来吓唬小青年。」其实,「那是一种退化了的文言文,既不精确,又无文采,读时非常吃力,把握不稳,印象非常肤浅。」
这里说的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现在叫中央编译局。
1949年,中共中央进驻北京不久,成立了中央俄文编译局,接着又在中央宣传部设立了斯大林全集翻译室。1953年1月29日,党中央专门作出决定,把中央俄文编译局和中央宣传部斯大林全集翻译室合并,以这两个单位为基础成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直属中央。中央编译局的任务是:「有系统地有计划地翻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全部著作。」
1954年初,设立了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翻译室,按照1955年版《马恩全集》俄文版(第2版)第1卷开始翻译。1960年以前,《马恩全集》出版6卷。至1966年,出版了《马恩全集》第1至第22卷。1969年编译局恢复了业务工作,《马恩全集》的翻译工作恢复。至1974年《马恩全集》第1—39卷出齐。之后,根据苏联与民主德国陆续补充出版的《马恩全集》新卷,至1985年12月中文版《马恩全集》补卷第40-第45卷全部出齐。
1965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编译局编辑一套四卷本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69年2月内部发行,1972年公开出版。
我们现在看到的《共产党宣言》,就是马列局集体和合的产物。
###《共产党宣言》早期的翻译
成仿吾回忆1938年翻译《宣言》
我第二次翻譯《宣言》是1938年在延安與徐冰同志合作的。徐冰當時是《解放日報》編輯,我在陝北公學工作。這一年中央宣傳部弄到了《宣言》的一個德文小冊子,讓我們翻譯出來。於是我們把書分成兩部分,我譯前半部,徐冰譯後半部。我們利用工作之餘進行翻譯,條件也很差,連像樣的德文字典都没有找到。譯出來後,我把全部譯文通讀了一遍就交了卷。1938年8月這譯本在延安曾經作爲《馬恩叢書》第4集出版過,在上海和其他敵占區也出版過,1938年8月和10月由``中國出版社"印行,有橫排和竪排兩種。我在敵後解放區得到這個譯本時,發現譯文的缺點是很多的,但是没有機會校正了。後來博古同志根據俄文出版了一種校譯本,改正了某些缺點,但離開德文原著似乎遠了些。
由此可见,1938年,延安时期,共宣的翻译是相当简陋的。
单打独斗,哪怕两个人,也不是和合,而是一人一部分。
可是马列局成立之后,情况就改观了。
我们来看看人力配置:
主译、副译、校审员、助理校审员、资料员、修辞员分工负责,紧密配合;室主任参加校审;局长副局长亲自定稿。
因此,比较宣言1938和1972版(现已进化为1997版)是很有意义的。
《共产党宣言》两种版本之对比
1938版
一个巨影在欧罗巴踟蹰着——共产主义底巨影。旧欧罗巴的一切势力已经联合起来,进行反对这巨影的神圣的攻击,教皇与沙皇,梅特涅与基佐,法国的急进派与德国的警探们。 1972版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
1938版
「为了这个目的,很多国家底共产党人在伦敦集合了,并且起草了以下的宣言」。 1972版
「为了这个目的,各国*共产党人集会于伦敦,拟定了如下的宣言。」
陈望道译本( 1920)、华岗译本( 1930):
「为了这个缘故,各国共产党员便在伦敦开了个会,起草了以下宣言。」
在伦敦开了个会,在伦敦集合了,与「集会于伦敦」,文气相差很大。前者随意,符合民国时期白话文的特点,后者紧凑铿锵。
1938版
资产阶级在其得到统治权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家长制度的,淳朴的关系破坏了。它无情地撕碎了那些把人们与其「天然尊长」联系起来的复杂的封建关系,它使人与人的关系,除了赤条条的利害关系与没有感觉的「现金交易」以外,再没有别的什么了。它把那种虔诚的迷信,勇士的义侠,小市民的多愁多情等等底庄严的激发沉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了。 「1972版」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
大家比较会发现:72版的语气更加紧凑,整齐,严谨,可以配合定音鼓念出来。有广场宣讲的语气。
1938版
当工厂主对于工人底剥削完毕,工人们领到他的工资底现钱的时候,资产阶级底另一部分,房东,店主人,高利贷者等等就向他进攻。 1972版
当厂主对工人的剥削告一段落,工人领导了用现金支付的工资的时候,马上就有资产阶级中的另一部分人—房东、小店主、当铺老板等等向他们扑过来。
看看,「扑过来」用得多么形象,多么有动感。比之前的进攻,画面感好太多了。
那种刻骨的反讽,那种斗争的姿态,绝对是犹太人独有的。
1938版
有人非难我们共产党人,说我们想废除自己劳动所挣得的财产,说这种财产是个人自由,活动与自立底基础。挣得的,赢得的,辛勤所得的财产!你们所说的是资产阶级财产以前的那种小资产阶级的小农的财产吗?用不着我们去废除它。工业底发展早已把它废除了,而且还是天天在废除着它。 1972版
有人责备我们共产党人,说我们要消灭个人挣得的、自己劳动得来的财产,要消灭构成个人的一切自由、活动和独立的基础的财产。好一个劳动得来的、自己挣得的、自己赚来的财产!你们说的是资产阶级财产出现之前的那种小资产阶级的、小农的财产吗?那种财产用不着我们去消灭,工业的发展已经把它消灭了,而且每天都在消灭它。
这个句式一定要记住,特别有用。「好一个劳动得来的、自己挣得的、自己赚来的财产!」
比如造句:「好一个头脑风暴得来的、自主开发的、自主知识产权的百度!」
1938版
有人抗辩说,私有财产一废除,一切劳作就会停顿,而普遍的懒惰将随之而兴。这样,资产阶级社会早就该因懒惰而灭亡了。因为在这个社会里劳动的人毫无所得,而获得的人却不劳动。 1972版
有人反驳说,私有制一消灭,一切活动就会停止,懒惰之风就会兴起。这样说来,资产阶级社会早就应该因懒惰而灭亡了,因为这个社会里劳者不获,获者不劳。
我特别喜欢72版造的两个新成语。劳者不获,获者不劳。虽然文言文被干掉了,但是这种对四字成语的渴求,一直隐藏在我们的血脉中。
1938版
共产党人还被非难着,说他们意欲废除祖国与民族。工人没有祖国。不能从他们那儿,取走他们所没有的东西。
1972版
有人还责备共产党人,说他们要取消祖国,取消民族。工人没有祖国。决不能剥夺他们所没有的东西。
1938版
他们(封建社会主义者)为团聚人民于自己的周围起见,所以把无产阶级的乞食袋当做旗帜来挥舞着。但是在人民每次追随着他们的当儿,看到他们背后有着陈腐的封建纹章,便哗然不恭的大笑着散去了。
1972版
为了拉拢人民,贵族们把无产阶级的乞食袋当做旗帜来挥舞。但是每当人民跟着他们走的时候,都发现他们的臀部带有旧的封建纹章,于是就哈哈大笑,一哄而散。
72译本中,特意把「臀部」翻译了出来,以俗取胜,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无论《圣经》的翻译,还是马列的翻译,都力争把原文中的比喻和修辞同等地搬到汉语中。
华岗版
德国的社会主义者是将他们可怜的「永久真理」的全身,裹在用华丽辞令文饰的,用弄清露水浸染的,空想的网衣里面,如此他们的货物自然是销售很广了。 1938版
用投机的蛛丝织成的这种外衣,被饰以华丽的辞令,被浸以弄清的甘露,这种为德国社会主义者用来包裹他们一些可怜的「永恒真理」的空想的外衣只是使他们的商品在这种顾客面前更增加了销路。
1972版
德国的社会主义者给自己的那几条干瘪的「永恒真理」披上一件用思辨的蛛丝织成的、绣满华丽辞藻的花朵和浸透甜情蜜意的甘露的外衣,这件光彩夺目的外衣只是使他们的货物在这些顾客中增加销路罢了。
在生产口号式、煽动式语言方面,没有什么能跟1949年以后的汉语相比了。请看下面。
1938版
共产党人鄙弃把它们的立场与意见隐藏起来。他们公开声明,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一切从来存在的社会制度,才能够达到。让那些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战栗着吧。无产者在这(指革命 –译者)里面除了他们的锁链意外再没有可失的东西。他们将得到整个的世界。一切国家的无产者,联合起来呵!
1972版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1938版是不是很呆萌啊.
一切国家的无产者,联合起来呵!
翻译对汉语的贡献
一位英国人说过:「我们最好的文学作品都是翻译作品。」
雷立柏认为:
「现代汉语是一个相当年轻的语言,这个新语言不断利用欧洲古代和现代的概念和比喻来丰富自己。古汉语是一门充满诗意的、模糊的、缺少公认定义的语言,而现代汉语则是一种具有明确定义的语言,是一种很有效的媒介。它能传达技术知识,也能探讨最深邃的哲学思想。这种情况是漫长翻译工作的结晶。
开放的中文,从来不拒斥外来文明,它张开双臂,拥抱外来语言,外来思想,并且吸纳到中文的体系里。无论从和合本圣经,从西方典籍的翻译,还是从1949后对于马列著作的翻译,都为中文提供了源源不断新能量,新资源,新表达。
通过对于《共产党宣言》三节课的分析,我们已经初步树立了正确的语言观翻译观,对于中文的审美观。